开学了,顶级腕表的小众品牌能在新学年取得好成绩吗?
正在日内瓦举行的钟表日活动,吸引了25个钟表品牌,300名记者还有几百名经销商,这可能是疫情发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线下表展活动。这次的活动中,既有一线大品牌,也有小众品牌的加入,虽然规模无法和双展比较(巴塞尔展和日内瓦展),但人气还是很旺的,室外活动戴口罩的人很少,可能大家憋的时间太久了。
活动期间,有很多业内的新闻,譬如:小众品牌De Bethune被著名二手表平台WatchBox.控股。虽然目前De Bethune的产量很低(150只每年),员工数很少(40名),但均价超高(12万瑞郎的均价,相当于100万人民币每只手表)由于WatchBox强大的销售能力,一定会助力DB及品牌扩大产能和今后的发展。
有人认为,小众品牌在疫情期间,由于各类线下表展都无法举办,因此会迎来倒闭的命运。但很多小众品牌,特别是有特别之处的品牌,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,既提高了知名度,同时也发展了一大批“求新求异”的粉丝,结果是手表很畅销,基本属于款到后半年再交货的状态。
就拿DB这个品牌来说,2002年创立,2017年前都是亏损状态,之后略有盈利,疫情后这款手表的订单已经拍到了2022年,后续的潜力非常大,因此才能够被收购。
社交媒体做到怎样才能算好?其实没有标准可言。
行业内的多位KOL大力推荐,曝光度直线增加;
某款作品获得大奖,一战成名;
拍卖会上,一款经典作品高价成交,增值潜力巨大;
某位一线明星代言,自带流量让品牌马上大卖……
对于小众品牌来说,能做到上面任何一点都会产生轰动效应,由于产量小,市场需求大,很快就能摆脱经济上的困境。
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,因为手表卖出去,还有漫长的使用过程,这些小众品牌,有很多是靠复杂性起家,这也会带来售后服务的大量需求,没有健全的售后服务网络,如何能服务好客户?没有好的服务,口碑如何维持?没有持续的客人,经营上的困难早晚还会来的。
疫情时代,小众品牌中的一部分幸运儿逆势飞扬,成为网红爆款,接下来需要更加踏实地做好产品,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,系统化进行市场推广,最终得到大集团或大品牌的青睐,成为它们的投资标的。
也许,这就是小众品牌逆势飞扬后的软着陆,也是这些品牌创始人最期待的期末好成绩。